
孟子(全文+翻譯)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 《孟子》簡介
- 以義治國,何必言利
- 與民同樂
- 父母官的職責
- 仁者無敵
- 誰能統一天下
- 衣食足而知禮儀
- 君子遠庖廚
- 不為與不能
- 緣木求魚
- 小勇與大勇
-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 貪財好色怎么辦?
- 王顧左右而言他
- 聽聽國人怎么說
- 民悅則取之,民不悅則不取
- 進也民心,退也民心
- 出爾反爾
- 兩大之間難為小
- 公孫丑上
-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 以德服人,心悅誠服
- 惡濕居下,自作自受
- 政策開放,國家興旺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選擇職業,不可不慎
- 從聞過則喜到與人為善
- 公孫丑下
- 賢才可拜不可召
- 當受則受,當辭則辭
- 無官無責,進退有余
- 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 官場與商場中的壟斷現象
-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 膝文公上
- 上行下效的實例
-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 滕文公下
- 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
- 不由其道,鉆穴之徒
- 動機與效果的問題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脅肩謅笑,病于夏畦
- 偷雞賊的邏輯
- 廉潔與酸腐
- 離婁上
- 仁得天下,不仁則失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 人有恒言,天下國家
- 水清濯纓,水濁濯足
-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 自暴自棄,豈不哀哉
- 不要舍近求遠,舍易求難
- 真誠是立身之本
-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 嫂溺,援之以手
- 毀譽不必太在意
- 好為人師的毛病
-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 離婁下
- 君臣之道,恩義為報
- 中養不中,才養不才
- 有所不為,而后有為
- 言人不善,如后患何?
-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 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 博學詳說,將以返約
- 以善養人,能服天下。
- 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 人與禽獸的差別有多大?
- 兩可之間,最是為難
- 逢蒙殺羿,羿也有過
- 西子蒙不潔,人皆掩鼻而過
- 愛人者人恒愛之
- 不孝有五,不顧父母
- 齊人有一妻一妾
- 萬章上
- 君子也難免受騙
-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 君權誰授?
- 萬章下
- 友其德也,不可有挾
- 位卑莫言高
- 知人論世
- 勸君不聽怎么辦?
- 告子上(1)
- 告子上(2)
-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 操則存,舍則亡
- 一暴十寒與專心致志
-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 學問之道,求其放心
- 憂指忘心,舍本逐末
- 飲食之人,養小失大
- 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
- “天爵”與“人爵”
- 自尊自貴,才是真貴
- 杯水車薪,應怪自己
-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
- 告子下
- 人皆可以為堯舜
- 仁義是和平的前提
- 富國強兵與仁義道德
- 無過無不及原則的運用
- 以鄰為壑,仁人所惡
- 君子不亮,惡乎執?
- 好善足以治天下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教亦多術
- 盡心上
- 莫非命也,順受真正
- “求在我者”與“求在外者”
- 萬物旨備于我矣
- 隨波逐流,平庸之人
- 無恥之恥,無恥矣
- 恥之于人大矣
- 古之賢士,樂道忘勢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 良能良知,通行天下
- 操心虛患,多能通達
-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
- 君子有三樂
- 君子本色,表里如一
-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 觀于海者難為水
- 為誰辛苦為誰忙?
- 舉一廢百,賊道也
- 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
- 掘井九軔不及泉,猶為棄井
- 君子不素餐
- 士尚志
- 道德兩難怎么辦?
- 地位對人的重要影響
- 養而不愛如養豬
-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 以道殉身與以身殉道
- 求教必須虛心
- 真進銳者,其退速
-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智仁難遍,當務之急
- 盡心下
-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 介然用之,茅塞頓開
- 再作馮婦
- 珠玉者,殃必及身
- 小才招禍,從政危險
- 言語之盜,君子警惕
- 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
- 說大人,則藐之
- 養心莫善于寡欲
- 狂者、狷者與好好先生(1)
- 狂者、狷者與好好先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