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老母·黃景仁
搴帷別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賞析】
此詩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黃景仁二十三歲時。這年春天,詩人離家至秀水(今浙江嘉興),隨后赴安徽!秳e老母》與《別內》即作于此次離家時!秳e內》詩說:“今夜別君無一語,但看堂上有衰顏!币矊憣夏傅臓繏,正可與此詩并讀。
詩中記下的是最使他難忘的臨別情景!板(qián牽)帷”,掀起門簾。這是詩人出門的動作!昂恿骸,河上的橋。李陵《與蘇武詩》有“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之句,后因以“河梁”泛指送別之地。首句直寫題面,并以“搴”、“別”、“去”等表示動態的詞,含蓄表示自己別母的時間過程以及在空間上漸離漸遠時難以言喻的傷痛之情。首句說自己的“去”,后幾句則是詩人回頭時見到的老母的樣子,以及由此生出的感想。天天見到的老母的白發,此時分外醒目地映現在詩人眼前,老母哭干了淚水的眼睛正憂心忡忡地注意著自己。詩人對老母不忍言別與不得不離去時的負疚不安,全都從回望所見、作大特寫鏡頭映出的“白發”、“淚眼”的意象中泄出!皯K慘柴門風雪夜”一句,作遠景,當是詩人繼續前行、重又回頭時所見的整體印象:老母正衰頹地倚著柴門,其時夜色漸濃,風雪漸緊!皯K慘”,承上,揭出人物的心情與表情,同時又為緊承的“柴門風雪夜”提神攝魄,傳達出令人感到慘然的環境氣氛。末句是詩人的肺腑之言:自已竟然將衰頹的老母留在風雪中的柴門前了,實在于心不忍。作為兒子,不能贍養侍奉老母,反而要增加老母的別離之痛,這樣的兒子豈不如還是沒有為好?七個字,字字沉痛,令人不忍卒讀。
在古代,離別被視為人生的一大恨事,社會的動蕩,交通的不便,更增強了離別的悲劇色彩。一別有可能成為永訣,故古人竟然將“生離”與“死別”相提并論。在文學作品中,怨離傷別更成了一個吟詠不絕的常見主題!氨馍鷦e離,登山臨水送將歸”,“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誰也無法說清古往今來有過多少流播人口的動情唱嘆。黃景仁是個孝子,四歲喪父,在母親身上集中了他對雙親的感情。一般說來,母子分離已使人難以為情,何況將要離開的,又是一位“衰顏”、“白發”且又處于窮愁之中的老母呢!詩人的靈魂被分離時刻的情景震懾了,強烈的感受,深刻的體驗,加之詩人巧于傳情達意的高超的語言藝術,使他寫成了這首感情沉痛、感人至深的小詩。詩中描寫的環境氣氛與老母的具體情狀有其獨特性,但借助詩中意象傳達出的親人之間的深情,兒子不得不離家時感到的內心不安與痛苦,卻又有其普遍性。瞿秋白早年在敘述家庭的窮困生活時說:“想起我與父親的遠別,重逢時節也不知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們常州詩人黃仲則的名句來:‘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餓鄉紀程》)可見此詩入人之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