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詩歌 > 古詩文賞析 >

康有為《登萬里長城》賞析

<<回目錄

登萬里長城·康有為

秦時樓堞漢家營,匹馬高秋撫舊城。

鞭石千峰上云漢,連天萬里壓幽并。

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明。

且勿卻胡論功績,英雄造事令人驚!

【賞析】

以“百日維新”震驚了華夏大地的康有為,早在順天鄉試期間(1888年),就“發憤上書萬言”,提出了“及時變法”的主張。上書前夕,這位志在“若為霜隼擊高秋”、“豈無倚劍嘆雄才”的熱血之士,曾一鞭單騎出居庸關,站在雄偉的八達嶺上,縱覽山河壯色,寫下了兩首“郁勃蒼涼”的七律。這里選析的,即是原詩其一。

“秦時樓堞漢家營”——當詩人帶著驚喜之情,登上這橫亙北疆的軍都第一峰時,伸展于腳下的蒼莽長城,剎時令他生出一種奇異的感覺:他似乎正置身于二千年前的歷史煙云之中,那“樓堞”、那營壘,似還見有“秦”將蒙恬、“漢家”衛青傲岸身影之搖曳!這便是吐語高古的起句,所傳達的第一眼印象。但嘶鳴的馬聲,又猛然打破詩人的悠悠幻覺;舉首仰天,他頓又醒悟:在“匹馬高秋”中撫倚的,分明已是聳峙了二千余年的“舊城”。這兩句從漫長的時間跳越中,展示詩人立馬古城的感覺變化,恰正有力地表現了長城的悠久和雄偉:它橫聳千秋、歷盡滄桑,至今依然莽莽蒼蒼,蜿蜒在高高的秋空下,何減秦、漢當年那雄視胡虜之壯色!

于是連氣雄萬夫的詩人,也為之肅然起敬了。他立馬凝神,讓目光順著起伏的城堞向遠空縱觀,那由億萬磚石砌筑的長城,便如昂首騰那一般,在千山萬峰間飛凌直上,簡直要闖入九霄碧空去了。但倘若只是這樣描摹,顯然不足以表現詩人遠瞻中的神奇感。他由此聯想到《三齊略記》所記“始皇作石橋,欲渡?慈粘鎏。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輒鞭之”的傳說,忽生奇思:這氣勢恢宏的長城,豈不就如神人鞭趕中的無盡巨石,正帶著隆隆雷鳴,碾過千峰而直上云天么?然后再從橫向仰視,那灰蒙蒙凌空而飛的城影,便又如“連天”石浪,突然失去了神人的控馭,忽喇喇壓向了雄踞北國的幽、并二州!“鞭石千峰上云漢,連天萬里壓幽并”二句,恰似如椽巨筆,沾濡著瑰奇的神話傳說,在縱橫萬里的空間上,勾勒了古老長城的非凡雄姿。其氣勢之磅礴、想像之壯奇,就是與謫仙李白相比,也毫不遜色!

如果說頷聯對長城的描摹,運用的是富于氣勢的動態筆墨的話;則緊承而來的“東窮碧海群山立,西帶黃河落日明”,又動中見靜,運用了色澤明麗而又意態舒展的輕筆點染。此刻,雄偉的長城似乎正凝神沉思。它那長長的身影向東延伸,靜靜地橫倚在群山上,顯得多么氣度雍容。在它的極東處,便是空闊浩渺的大海,浮漾著與天一色的美麗碧藍;厥孜魍,則又是另一派氣象:頭頂高秋的長城,恰似青衫佩劍的儒將,沐浴在莊嚴肅穆的夕照中;曲曲的黃河從身邊飄曳而去,正如它飄展風中的長長襟帶。明麗的落暉,映襯著這巍巍長城的軒昂遠影,那是怎樣一幅萬里關河夕照明的奇妙畫境呵!

這便是展現在詩人眼底的偉大長城——它氣勢磅礴,又瀟灑壯美,就這樣頭頂高天、腳踏大地,從久遠的秦、漢,雄奇地聳峙到今天!當詩人立馬關山久久俯瞰它的時候,最令他心潮激蕩的是什么?是它當年曾怎樣如一道萬里屏障,阻擋過匈奴鐵騎的一次次侵襲?還是曾如連營結寨的強大雄壘,鼓舞過多少支大軍出塞,橫掃在塵沙滾滾的千里瀚海?都不是!扒椅饏s胡論功績,英雄造事令人驚”:長城的千載功績,早已輝耀在汗青史冊,又何須再加評說!為詩人所深深驚奇的,不是長城的功績,而恰是這偉大建筑本身——請想一想,倘不是當年的英雄們,以“鞭石”千峰的氣魄創建了它,又哪有它遺澤萬世的巨勛?

這聲震全詩的贊嘆,回應著詩中對長城氣象的雄奇描摹,有力地表現了康有為所不同于一般詩人的情懷:作為一位未來的“維新派”領袖,他的志向更在創建新的英雄事業方面。正因為如此,他在俯瞰偉大的長城時,能與創造它的往古英雄聲氣相應,而發生最強烈的共鳴!兜侨f里長城》的結句,既是一聲震蕩在雄偉長城上空的贊嘆,又仿佛是一聲豪邁的預言:它預言著一位英氣勃勃的志士,將要像往古的英雄們一樣,創造新時代的“驚人”事業……

【上一篇】 【回目錄】 【下一篇】
被老男人强奷很舒服好爽好爽